高血压的针灸治疗
- Leslie Healthcare Centre
- 2023年2月2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,多见于中年以后,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动脉血压的舒张压超过95mm Hg,收缩压超过140mm Hg 而言。本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:原发性高血压,一般认为与长期紧张工作,精神刺激以及遗传因素有关;继发性高血压,多见于慢性肾炎,脑外伤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疾病。
中医学根据本病前、中、后期的症状表现,分别将其列入头痛,眩晕,惊悸和不寐等症。认为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肾阴阳平衡失调,偏盛偏衰。“肝为刚脏”,赖肾阴的濡养,如肾阴不足,每致肝阳偏亢。又由于阴阳互根,肝阳亢盛可耗损肾阴,二者互为因果,最后可导致阴阳两虚证候。若因情志过度而致肝郁化火,则引动肝风,风火相煽,可变生“中经络”、“中脏腑”的危候。
临床表现:
在早期血压波动较大,时升时降,有时正常;中期血压比较固定,但仍见波动,延至后期则血压持续升高。一般伴有眩晕头痛、头胀、耳鸣、心悸、手指麻木、面红烦躁等症。如血压骤然升高,出现剧烈头痛,恶习呕吐,心动过速,视力模糊等症,甚至昏迷,刺激高血压危象、高血压脑病,视为危重之症。
辨证分型:
肝火炽盛:头痛、烦躁、易怒、颈项时有板滞感、面红目赤、口干便秘、苔黄、脉弦有力或弦数。
阴虚阳亢:眩晕、视物模糊、耳鸣、心中虚烦、失眠多梦、肢体发麻、舌质红、脉弦细数。
痰湿内盛:胸脘痞闷、心悸、眩晕、恶习呕吐、肢麻、动作不灵活、苔厚腻、脉弦滑或濡滑。
阴阳两虚:头晕、气促、耳鸣、神色萎疲、精神呆滞、手足麻木、下肢无力、尿频或夜间多尿、舌质淡、脉沉细。
针灸治疗:
治疗原则是以调整阴阳,平肝益肾为主。肝火炽盛者偏以潜降亢盛之阳;阴虚阳亢者侧重以滋水补肾;痰湿内盛者佐以祛痰化湿;阴阳两虚者宜阴阳双补。
1. 针刺疗法
主穴:风池、曲池、足三里、太冲、扶突等;配穴:肝阳炽盛取行间、太阳;阴虚阳亢取太溪、三阴交、神门;痰湿内盛取丰隆、内关;阴阳两虚取气海、关元。
2. 火灸疗法
取穴:关元、足三里、涌泉、曲池等,用艾条灸疗上述穴位,每穴灸疗15分钟,尤其要重灸涌泉穴,有引火归原的作用,对降低血压有明显的效果。
3. 耳针疗法
取穴:皮质下、内分泌、降压沟、神门、心、肝、肾等。上述穴位埋针3-5天。
典型病例:李先生,48岁,专业股票分析员。因工作紧张,近一年来出现头晕头胀,睡眠欠佳,血压波动在舒张压95-100mm Hg;收缩压140-180mm Hg之间。经采用上述方法,治疗近20次,血压平稳,临床症状完全消失。